“到了隋唐五代的时候,由北魏展起来的墓葬制度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一直沿用,大墓基本上采用斜坡式的墓道,隧道很长,而且喜欢开天井,设龛。”
“隋代喜欢用土洞,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墓室四壁错缝平砌,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壁皆有壁画。”
被现的唐墓比较多,也是比较多资料可以考据,因此朱清谷放出来的图片比较多,资料也比较详细。
比如说知名的李徽墓,形制还有各方面都保存得比较完整。
而看到自己的墓被挖开,李徽两眼一翻,顿时就栽倒在地,好半天才回过神来,颤颤巍巍的说着,“我的墓啊!”
不知道多少人顿时开始同情起李徽来了,墓室里面的所有都被展现出来了,现在墓室还被搬得干干净净的。
说不定还会被放到那个博物馆去让不知道多少人都过来看。
刘赐其实看得很开,但还是微微叹气,不免觉得同病相怜,还萌生了一个想法,等会要不要问候一下这个李徽?
这个李徽会不会被气撅过去?
李徽已经撅了。
不仅李徽撅了,李徽在别的时空的后代看到先人的墓被挖了也撅了。
以前的天幕总是少不了诗人词人吟诗作对,这一回……大家太安静了也太肃穆了。
即便是有人说点什么,估计也是批判居多,哪怕是知道后世子孙其实是为了研究前人之事,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也不是没有豁达之人。
“也不知道后世子孙可还缺什么典籍。”李白有些沉思。
“难道太白兄想要像那卜天寿的老师一样陪葬多些典籍下去?”高适也笑道。
“太白兄也有此意?”杜甫反而有些赞同,“看后世子孙对这些文化典籍颇为看重,想来很是渴求,我正想着以后也多陪些书下去。”
“正有此意!”李白话语笃定。
他们几个倒是不怕后世之人挖开他们的墓的,主要是看见后世人对这些东西的态度,说不定李白还能放诗在里面和后世之人打招呼。
古代的文人有相当一部分都具有一种十分浪漫的情怀,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们基本上是凭着本心想做就做了。
而和他们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想到后世定然是不少典籍都失传了,他们都想要多放点经史子集进去,后世人挖到还能看看呢!
……
“隋唐时候的墓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叫做俑的陪葬品,像燥、井之类的明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俑。”
“因为社会展的原因,风气也趋向于享乐,所以陪葬的俑里也多是反映这类的事情,比如说有奏乐俑、舞俑,不只是这些,还有外出仪仗俑、阵墓俑等等。”
天幕上,那一个一个憨态可掬的陶俑人还依稀可见当年的一些颜色,舞俑被展柜上面的灯光投射下来,那动作似乎真的只是被框住了一瞬,总让人觉得下一秒她还会继续舞动一般。
哪怕过了千年,依旧可以看出那动人的样子。
似乎就差了音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