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围墙上的那一刻,他彷彿真的看见了生命的终点。
其实,他内心某处是嚮往的,但生理上还是不免感到惧怕。
他做不到,为什么?
因为当下,他脑中闪过的是儿时的记忆,母亲为他挨上了一记奶奶的攻击。
即使母亲和父亲一起给了他很多压力和期许,可他依然没办法像讨厌父亲一样讨厌母亲。
后来他仔细想过,大概是因为在那个没人站出来为他遮风挡雨时刻,母亲即使提着破洞的伞,仍然想为他遮点雨滴。
那一剎那,他深信自己受到了母亲的偏爱。
至于在父亲眼里,世上最伟大的女人是「奶奶」,所以他从不会忤逆奶奶,即使奶奶像是疯似的拿伞攻击他,父亲依然只会好声劝阻。相比他的那位导师,与他非亲非故,却差点真的为了他跳楼,那还是他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被人毫不犹豫的信任与选择。
每每回想起这件事,他都会开始厌倦当下的生活,因为纵使老师再好,终究是一时的,他身上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越是长大,他就越厌倦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厌倦待在家的日子。所以长大之后,他总是四处找藉口逃避那些需要回家的节日。
可逃着逃着,他意识到,逃只能逃一时,逃不了一世。
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只要死了,不就可以不回家了吗?
可是「死」说的容易,做得难,只有什么都不在乎才能真正去死。
据说,释迦牟尼经过六年的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禪定七天七夜,从禪定中完成了身、心、灵的解脱,终成一乾二凈、无牵无掛、无怨无恨才得以成佛。
可他没那么伟大,他终究是人,也只能是人,并不能真的像佛陀那样做到大智若愚,但他依然打心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如此。
所以,在往后的每年过生日时,他都会许下同一个愿望。
——「我希望今年可以不顾一切去死」。
其实也不过是希望能够有好起来的一天。
他知道这样也许幼稚,明明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也该成熟懂事了,可他无法忽视心中的那股不快。
他大概是成为了一位很糟糕的大人吧。
之后有段日子,他的胸口时常会在想起不好的记忆时实实在在的闷痛,所以跑去了心理諮商。
那是他第二次看这类型的科别,排斥感也没有第一次强烈。
心理师当时是评估他可能患上了「创伤后忧鬱症」,以及少有人知的「中间孩子症候群」。
他听从心理师的指示,转到精神科求诊,重新踏入精神科时已经是大学最后一年了。
他至今难以忘记,第一次就诊时,医生说:「人一生的最大课题就是治癒自己,只有学习如何拯救自己,为自己疗伤才能活成一个完整的人。」
可有没有可能,治不好,也拯救不了?
人真的可能自己拯救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