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应该乘胜追击,直接打到大梁去。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徐徐图之。
老将王翦就属于后者,他对年轻的秦王道:“如今并不是灭魏的好时机。隆冬将至,这仗若要接着打下去,魏国固然会损失惨重,我秦国也讨不到什么好,老臣恳请王上撤兵。”
王翦担心秦王不知轻重,贪功冒进。
秦王政只是略略思索了一番,便点头道:“可。寡人收到消息,姚贾与唐军已离开齐国,进入魏国境内。和谈之事,就交由姚贾来办吧。”
“此番寡人派军攻魏,是因为魏王与楚王对寡人不敬,指摘寡人行事。若想寡人退兵,魏王需得让寡人看到他的诚意——寡人要魏王献上与秦东郡相邻的十城。”
实际上,魏王和楚王没有直接指责秦王,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对燕国废太子动手的“秦军”,也就是李令月一行人。
但嬴政毫不犹豫地把这笔账转嫁到了自己身上,这便是在向各国表明,那支“秦军”在外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了他这个秦王许可的。再有人逼逼叨叨,便等同于是在指摘他这个秦王。
王翦看着将一切安排妥当的秦王,不由点了点头。
他这心算是白操了,他却颇为高兴。
秦王虽年轻,眼中看到的却是全局,断然不会因为一场战事的胜败而被冲昏头脑。
有王如此,于他们秦国而言,是大幸。
……
姚贾的办事效率相当之高,收到秦王书信没多久后,他就与魏王派出的使者完成了和谈重任。
当然,李令月的十万大军,也对这场何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要是谈不拢,是不是就要直接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了呢?
那边儿蒙骜的二十万大军还让魏王头疼着,他实在不愿再招惹一支凶悍的秦军。
在这种情况下,魏王比姚贾还急着促成和谈之事,和谈的过程自然无比顺利。
和谈完成后,魏王增正想像送瘟神一样把李令月与姚贾等人送走,李令月却一直在大梁城外徘徊,迟迟不肯离开。
这举动可把魏王增给吓得够呛。
秦王政莫不是还给这女将交代了别的任务,比如刺探大梁城的情报,甚至是……寻机会对他这个魏王不利?
一想到李令月对姬丹做过的事,魏王增就生出了浓浓的防备之心。
面对魏王的质问,李令月道:“吾王求(强)贤(抢)若(民)渴(男),听闻廉颇将军在大梁城中,自然不愿错失他这良才。魏王若将廉颇将军交出,我即刻便会退去。”
魏王增:“……”
这廉颇有那么大“魅力”吗?
魏王增:“来人,请廉将军出城一叙。”
不是不知道,直接将他国来投奔的人才亲手交给秦军,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多大的损伤。
但此刻,魏王增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他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与秦国达成和谈共识,断然不能因为一个他用不上的武将而功亏一篑。
第015章
廉颇被“请”出来时,臭着张脸。
这是必然的,他来魏国,本是想在魏国求一将职。哪知将职没求到,魏王转手就把他卖给了秦军。
现在,他说得好听点儿是秦军的客人,说得难听些就是秦军的俘虏。他曾帮着赵国,与秦国对峙那么多年,倘若秦王是个心胸狭小的,怕是要寻他麻烦,可廉颇实在没得选。
罢了,就先看看秦军想做什么吧,要是秦军想对他不利,他半路上再想办法逃走。
“廉将军,我们又见面了。”李令月对廉颇道:“邯郸城外,我也曾见过廉将军的英姿。那日一别,廉将军似乎憔悴了不少啊。”
廉颇闻言,恶狠狠地瞪了李令月一眼,觉得李令月实在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他本就不是一个好脾性的人,李令月也不以为意,只是道:“听说廉将军与赵惠文王君臣相得,极为默契。赵惠文王信重廉将军,愿将身家性命托付给廉将军。那时,廉将军只管考虑怎么好生打仗就是,哪里需要这般瞻前顾后?可如今……哎,不提也罢。”
随着李令月的话,廉颇陷入了回忆之中。
在渑池之会、完璧归赵事件中,他与蔺相如一文一武撑起了赵国的门面,让赵国即使面对强大的秦国也不落下风。
那时的他,有君王全心全意的信任,有友人蔺相如的相伴,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然而,随着赵惠文王过世,赵孝成王继位,一切都变了。
廉颇虽是先王信臣,赵孝成王却并不如赵惠文王那般信任他,反而觉得旁人对他的赞誉言过其实。若换做赵惠文王,长平之战,他根本不会听信秦军的谗言,临阵换将。依照赵惠文王谨慎的个性,若当权的是他,这长平之战,或许根本不会打起来。
长平一役中,赵孝成王用了马服子赵括替代廉颇迎战秦军,致使赵军战败,四十万大军被杀。
损失惨重的赵孝成王终于醒悟了,重新重用廉颇。君臣看似亲密无间,可廉颇知道,赵孝成王与赵惠文王,终是不一样的。但不管赵孝成王心中是怎么想的,至少,他还愿意重用廉颇。纵然他不如赵惠文王,廉颇也甘愿为他效力。
然而,到了赵王偃上位……廉颇想起赵王偃对待自己的猜忌与轻慢,便不由冷笑一声。
赵王偃连千里驹与普通的马匹都分不清,欲让廉颇的助手乐乘替代廉颇,成为赵军主将。这样的人,也配得到他的效忠吗?
廉颇心高气傲,自然忍不得这样的事。他不愿再侍奉这样的君王,便离赵入魏。
可惜,能够全心全意信任廉颇的赵惠文王终究只有一个。赵王偃有眼无珠,魏王增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想到这里,廉颇的眼神变得有些落寞。也不知此生,他是否还有机会重回战场。
李令月在勾起廉颇心中的不甘之后,微微勾了勾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