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秦皇汉武唐宗宋袓是谁 > 第66章(第1页)

第66章(第1页)

说来也巧,秦国在昭襄王的时候从楚国抢来一片土地,如今是秦国的南阳郡。这天然碱的产区要么在北方盐碱带,要么在高原盐碱区,不要说如今不属秦国所有,就是刘彻都望之兴叹,很难去开发。但正是这南阳郡,后世称为桐柏县的地方,恰恰也是一个大产区。

刚查到这个资料的时候,两人很是高兴了一回,只是再往后看,才意识到这个天然碱的开采难度不是他们能解决的。最后只能回到交易的路子上,向草原上生活的匈奴部落开出条件,让他们运来天然碱。想要用上这个大矿区,除非从后世买机器。

不过别的就好办一些,秦国也盛产所需的煤,少府的尚方令带着人从前年忙到去年,嬴政带回来的厚厚的资料都快翻烂了,总算让他们成功烧出了玻璃器。嬴政便让少府在轵道亭开一个工坊,拿出部分收益鼓励人向学。

他心里也有数,进度慢也就罢了,如果能如他所愿加快进度的话,一些工厂开起来的规模可不比这种小工坊,工人如果都是文盲,培训上工都很麻烦。轵道亭是他的试验地,也是他向秦国上下吹风的窗口。连少府的收益都能拿出来鼓励向学,有心人都应该知道,秦国的政策在缓慢地转向了。

这也是他从后世学来的道理之一:有时候需要雷霆一击,让你的敌人没反应过来便完成布局;有时候却可以以点带面,让官吏知道你的意志所在,缓冲之后慢慢掉头。

现在秦国需要的不是急转弯,而是这样的缓冲。

张氏子田氏王及秦宫的教育

秦王政十一年。

燕赵相攻,秦国得利,趁机夺了赵国九座城池,将漳水流域据为己有。

韩国暂安,韩王安因为疲秦计的缘故又卑辞向秦国请罪过一回,现在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豁达心态,吃得下睡得着,得了秦王的赏赐,还拿来与众臣同赏。

若是刘彻见了,定会用新学的词给他评上一句:躺平摆烂。

王摆烂了,新郑里上上下下的臣子自然也跟着摆烂,一时间醉生梦死,连酒水都多卖了许多。

还清醒着人便因此而格外痛苦着了。

前韩国相张平的儿子张良就是这少数清醒而又痛苦着的人之一。

父亲张平已经去世十多年,张良又年轻不曾入朝,张氏虽还是名门贵族,但在新郑已经失去了权柄。张良没有见到韩王拿出与众臣同赏的秦国精美玻璃器与瓷器,他在自家楼阁间把玩的,乃是商人从秦国买来贩卖的书籍。

有三个荀子的门生在那里,尽管有两个都偏了法家一脉,但出于尊师之道,他们还是先将荀子的著作整理出来仔细校对,然后给印制了出来。

还不是木版,是铜活字。虽说从全天下来看,没有足够的识字匠人使用活字印刷。但仅就咸阳,仅就少府可以使唤的人手来说,找几个沦为隶臣的识字者来排版,也不是什么难事。

嬴政把资料图样给了尚方,尚方在铸铜活字的同时研制出了合适的油墨,因为一时来不及铸许多,于是优先就着《荀子》需要的字数给铸了一批,一口气就给印出了五千套。

李斯跟韩非一起出钱买下了一半,叫商人带到新郑和齐国稷下学宫分赠。另一半被秦国自己留下一些,剩下的则被商人买走,准备到处售卖着试试,毕竟与时下的竹简文书比起来,这一套书便宜太多了,应该有许多士子会愿意购买。

张良手上拿的,就是韩非让人带到新郑指名送给他的书。

也不是嬴政跟韩非说过什么,而是韩非作为学术大家、韩国诸公子之一,对这个五世相韩的张氏子有所耳闻,听说过张氏子虽未入朝却聪明颖悟的名声。

既然又是名门,自己又聪明,韩非的赠书名单自然就有他一个了。

见兄长久久不语,张良之弟轻声道:“韩非枉为韩公子,出使韩国竟一去不回,又为秦国助长声势,着实可恶。兄长莫要为他生气了。”

张良回过神,将书放在案上,叹道:“韩非有才,王上却不能用,奔走他国也是寻常。何况派他出使而不令回,本就是王上畏惧秦国的结果,又怎么能怪他呢。”

他拍了一下桌案,怒气勃发:“韩国不是没有人才,王上不能用,一再对秦国退让,乃至如今几乎沦为秦国臣属,简直……”

到底不能对国君口出恶言,张良咽下这口气,恨得磨牙。他的弟弟低头看自己手,心想兄长这脾气真不能入朝为官,别看兄弟俩都体弱,但他自己体弱而脾气温和,兄长却是气性大,真怕入朝后一言不合抄东西砸人。

就听兄长像是忍了半天还是咽不下那口气似的骂着:“秦王一向欺辱韩国,如今赐下玩赏之物,王上竟然不以为耻,还召群臣同赏,这岂是一国之君的模样!”

嗯,兄长若在朝中,恐怕会走上前去,将那据说堪为珍宝的瓷器与玻璃器高高举起,一把砸碎,然后说出一番可入《春秋》的凛然谏言来。

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张迁暗暗叹气,国家已经是这个样子了,难道是王上愿意这样屈辱吗?离秦这么近,疆土是这样窄小,周围强国环立。打又打不过,用了疲秦计拖延了一段时间,反而让秦国更强盛了。此时再振作也没有什么用,大王还能如何。

他捂着嘴咳嗽起来,张良起身给他顺气,等他平复下来,才回到位上,抚摸着那卷《荀子》,再度叹息:“过去只说秦国地近蛮夷,乃野蛮无文之邦。如今有了这个,秦国文治也将大兴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