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悟空修仙记 > 第103章 阴阳和合天竺国朝王遇偶(第1页)

第103章 阴阳和合天竺国朝王遇偶(第1页)

玉兔精,阴阳相遇

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

且说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了青龙山,一路风餐露宿,又行了些时日。这一日,他们来到了一处名为‘孤园的地方。

那个孤园的大门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护者,由两扇厚重的檀木制成,门上雕刻着古朴的花纹,那花纹犹如藤蔓一般相互缠绕,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悠悠故事。大门的门环是古铜色的,上面布满了斑驳的铜绿,就像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进入孤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子小径。那石子大小均匀,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点点微光,如同夜空中散落的星辰。小径两旁是低矮的灌木丛,修剪得整整齐齐,宛如两道绿色的矮墙,忠诚地守护着小径。灌木丛中偶尔点缀着几朵不知名的小花,红的像火一般热烈,粉的像天边的霞一样绚烂,白的像冬日的雪那般纯净,给这绿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沿着小径往前走,便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子的柱子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上面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那龙凤仿佛要腾空而起,栩栩如生,犹如随时会从柱子上飞出来,在天空中翱翔。亭子的顶部是八角攒尖式的,覆盖着深灰色的瓦片,瓦片的边缘微微翘起,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鸟儿。亭子的四周挂着几串风铃,微风拂过,铃声清脆悦耳,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那声音似是从遥远的仙境传来。

亭子旁边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池塘。池塘的水面平静如镜,仿佛是大地睁开的一只澄澈的眼睛,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景色。池塘中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荷叶,那荷叶挨挨挤挤的,有的平铺在水面上,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有的高高地挺立着,像一把把绿色的雨伞,为池塘中的生灵撑起一片清凉的天地。荷叶之间点缀着几朵盛开的荷花,那荷花有粉红色的,有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中间是嫩黄色的花蕊,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如同一群美丽的仙子在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池塘里还有几尾红色的鲤鱼在欢快地游动着,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就像一群红色的小精灵,给这宁静的池塘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在池塘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那竹子高大挺拔,笔直地伸向天空,仿佛是一个个守卫着园子的士兵,身姿笔直,纪律严明。竹叶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翠绿色的光芒,像一片片绿色的翡翠。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什么,像是在和过往的风儿分享园子的秘密。

再往前走,便看到一座古朴的楼阁。楼阁共有三层,每层的屋檐都向外挑出,上面挂着红色的灯笼,那灯笼就像一个个熟透了的红柿子,给楼阁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楼阁的门窗都是由镂空的木雕制成,雕刻着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工艺精湛,美轮美奂,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师徒四人漫步在园中,唐僧不禁感慨万千,他转头对徒弟们说道:“徒儿们,此园颇有历史,想必其中定有不少典故。”悟空听了,挠挠头道:“师父,那我们不妨找个人问问。”正说着,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走来。那老者面容和蔼,目光深邃而睿智,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袍,手持一根拐杖,虽步履蹒跚,但气质不凡。

唐僧赶忙上前,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老施主,我们是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取经人,路过此地,见这园子别具韵味,想请教一下此园的来历。”老者微微一笑,缓缓开口道:“这给孤园啊,可是大有来历。相传古时有一位大善人,他怜悯孤苦之人,便建造了此园,用来救济那些无家可归之人,故而得名。”

听了老者的讲述,唐僧若有所思,又问道:“那这其中可还有其他的故事?”老者微微点头,继续说道:“在这园子里,曾发生过许多悲欢离合之事。有人在此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有人在此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有人在此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这里见证了无数的爱恨情仇,也承载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师徒四人静静地听着,仿佛沉浸在了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

辞别了老者,他们继续前行,不久便来到了天竺国。那天竺国的都城繁华热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有色彩鲜艳的绫罗绸缎,有精致绝伦的手工艺品,还有各种香气四溢的美食。那叫卖声、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又繁华的市井画卷。

唐僧师徒四人在人群中缓缓前行,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他们的奇特装扮,尤其是孙悟空那毛茸茸的模样,让人们感到既新奇又惊讶。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天竺国的国王正在举行盛大的仪式。

只见那国王端坐在华丽的銮驾之上,头戴金冠,身着龙袍,上面镶嵌着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的面容庄重而威严,目光中透露出一种王者的霸气。国王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彩旗飘扬,鼓乐齐鸣,那气势颇为壮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师徒四人正看着,突然,人群中一阵骚动。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从人群中走出,她身着一袭华丽的服饰,那服饰色彩斑斓,绣满了精美的图案。她的容貌宛如仙子一般,眉如新月,眼含秋水,樱桃小嘴不点而朱,肌肤如雪,吹弹可破。她的出现,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那女子轻盈地走到国王的銮驾前,翩翩起舞。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又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国王被她的舞姿深深吸引,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而唐僧师徒四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所吸引,八戒更是看得口水直流,喃喃道:“这女子真美啊!”悟空见状,轻轻拍了一下八戒的脑袋,说道:“呆子,莫要失态。”

就在这时,那女子突然停下了舞蹈,朝着国王盈盈下拜。国王赶忙让她起身,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献舞?”那女子微微抬起头,轻声说道:“陛下,我是一名外乡女子,久闻天竺国的大名,特来朝见陛下。”国王听了,哈哈大笑道:“既然你来了,那就留在宫中吧。”那女子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而唐僧师徒四人看着这一切,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们不知道这女子的来历,也不知道她的出现将会给他们的取经之路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他们知道,在这繁华的天竺国,一场新的故事即将拉开帷幕。

修道之人其实主要是修心罢了。那心原本是空洞无物的,又哪里会有什么言语和文字呢?在篇章之中所说的“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谈因”。唐僧与孙悟空说“解得”,他们所解的正是这个;“布金禅寺请得世尊说法”,说的也是这个;“天下多少斯文,肚子里空空”,所空的也是这个;“老和尚、唐僧在给孤园赏玩月色,听到痛苦的声音而感触心酸”,他们所感触的还是这个;所谓的“悲切之事,非这位师家明辨不得”,需要明辨的同样是这个;“三藏与行者听罢,切切在心”,他们所切切的依然是这个;“万望到国中广施法力”,要广施的还是这个。那么这“谈因”的说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

倘若强行解释说:修道之人不过是采取元阳真气罢了,一定要身心和合、阴阳配偶才是真正的解法,这就称之为“遇偶”。“乱纷纷都去看抛绣球”,人们去看的就是这个;“行者不忘老僧之言,同去彩楼辨真假”,要辨明的就是这个;“假公主知道唐僧在今年今月今日今时会到这里,于是假借采取之法”,她所采取的就是这个;“楼上齐声发喊道:‘打着个和尚了!’”打着的也是这个;“我三人入朝,其间自能辨别”,需要辨别的还是这个;“行者道:‘呆子莫乱谈!且收拾行李,好进朝保护’”,要保护的同样是这个。这“遇偶”的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呢?

这是强行的解释,大家也就暂且勉强听一听,实际上这并非完全正确。然而如果舍弃这些解释而另外去寻求真正的解法,就会让人无法思考揣度了。因为这是正法的界限,属于教外别传,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诗中“道在圣传修在已”这七个字,已经解释得很明白了,意思是道理可以传授但却难以解释。

唐僧自从乌巢禅师传授《心经》之后,他“颠倒念得”,为什么孙悟空会说:“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他解得?”三藏没有能够理解,一经孙悟空提醒,便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自此之后就不再说话了。读者可能会认为这就如同夫子呼唤曾参,但却不知道这里是徒弟传授给师父,这是仙道的逆法,有着别样的旨趣。八戒逼迫着让孙悟空解释,沙僧说:“大哥扯大话,哄师父走路。”他们都是不懂得其中解法的人。所以唐僧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那么什么才是真解呢?从前南泉禅师对众人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陈尼丸说:“别有些儿奇又奇,心肾原来非坎离。精神魂魄心意气,观之似是而实非。”吕公说:“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处是阳精?”又说:“莫执此身云是道,独修一物是孤阴。”提朗禅师问石头:“如何是佛?”石头说:“汝无佛性。”无业禅师相貌英俊伟岸,见到马祖,马祖说:“巍巍佛堂,其中无佛。”有僧人问于善觉禅师说:“狗子还有佛性?”善觉禅师说:“我非众生。”僧人又问:“既然不是众生,难道是佛吗?”禅师说:“不是。”“那究竟是什么东西?”禅师说:“也不是东西。”僧人问:“可以思考见到吗?”禅师说:“思之不及,拟之不得,所以说不可思拟。”在杏坛的性,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然而听到子舆养气却感到困难,这是说三教圣人都不执着于心就是道,一定要达到格物致知的极致境界。如果把《心经》理解为即心即佛,那就是不理解色空、空色的妙处了。这其中的妙处不可以用言语文字来传授,所以行者“再不作声”。然而非心非佛,不是可以用心去领悟的,一定要等待师父传授之后才能知晓。所以当年给孤长者用黄金做成砖,铺满了园地,才买到太子祗园,请得世尊说法,这其中不可轻易传授的道理就是如此!天下有多少读这些文字的人,肚子里却是空空如也,又有谁能明白呢?实在是令人深感悲哀可惜!如果把这些空空的冷语,认为是文人孟郊、贾岛之类的消闲之语,那就太浅显了,浅显得不能再浅显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文中提到“百脚山”,这是隐含地表示在纯阴的地方是不可以行动的;说出“鸡鸣关”,这是表示需要等待一阳来复的时候。“此时上弦月皎”,这是明确地指示出道体所在的地方。“忽有道人来报:‘老师到来矣。’”这是引领到给孤园说法的地方,在赏月而行的过程中,静下心来倾听,忽然听到了悲切的声音。“悲”字,是“非、心′”;“切”字,是“刀圭之土”,看似非心但实际上却是真切的。真是妙啊!“所说的悲切之事,非这位师家明辨不得。”如果不是遇到唐僧这样的人,是不能再作声的。“这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旧年今日”,就是上一年上弦月皎洁的时候。“正明性月之时,忽闻一阵风响,就有悲切之声。到祗园台上,乃是一个美貌端正之女。”在这风月之中,明确地显示出世尊说法的地方,忽然散下天花,落下天女,而不可以把这当作是妖邪。这其实是世尊已经将正法眼传授给了玄奘。所以三藏与行者听完之后,已经领悟到其中的妙处,可以切切在心了。这“切切”,就是刀圭的意思。师徒临走的时候,老僧又再三叮嘱悲切之事,行者笑道:“谨领!谨领!”这正是在授受已经明确的时候,如同拈花微笑的时刻。就如同金鸡一唱,而忽然惊醒,可以走上大路,一同过关,不再被百脚山所阻挡了。

从这以后一直抵达金城天府,一同去彩楼观看抛绣球。“彩”,是五彩,是五行焕发的颜色;“球”,是太极,是阴阳浑全的形状。唐僧忽然想到“先母也是抛打绣球,巧遇姻缘,结了夫妇”。真是妙啊!从生身的地方,领悟到这段姻缘,这就是本来面目。篇首的诗说:“不论成仙成佛,须从个里安排。”唉!谁能不从父母生身之处安排下来呢?假公主想要得到和尚的真气,来成就天仙;真和尚不可以被假公主迷惑,而堕入地狱。行者能够辨明真假,正是因为他解得《心经》。

从丹道视角对给孤园相关情节的评论

给孤园的象征意义

给孤园仿佛是修行者内心深处的一片精神领地。那古朴的大门、蜿蜒的小径、精致的亭子、宁静的池塘和茂密的竹林等布局,象征着修行者内心不同的境界和层次。大门的厚重与沧桑,代表着进入修行境界的门槛以及所背负的历史沉淀;小径象征着修行的道路,虽曲折但有着明确的方向;亭子可视为修行过程中的暂歇之所,让心灵得以沉淀和感悟;池塘象征着心灵的明镜,荷叶、荷花与鲤鱼的和谐共生,寓意着在修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灵动;竹林则象征着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是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的支撑。

与老者的对话

唐僧与老者的对话在丹道中可理解为修行者在探索修行真谛的过程中与内在智慧或前辈经验的交流。老者讲述园子的来历和其中的故事,就如同修行者从先辈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了解到修行路上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些经历能够让人看透世间繁华与沧桑,获得人生感悟。

对景物的感悟

唐僧师徒在园中漫步时的感慨,是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对内心境界的一种审视。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景色,从丹道角度看,是修行者在反观自身时所察觉到的不同心境和情绪。例如,鲜艳的花朵象征着积极的情绪和美好的愿景,而宁静的池塘则代表着内心的平静和澄澈。这些景物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和谐的内心画卷,修行者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与和谐。

整体的修行启示

整个给孤园的场景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个提醒。它提醒修行者在追求丹道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心的修炼,从不同的景象和经历中汲取营养。无论是历史的沉淀、自然的美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可以成为修行者提升自我的契机。同时,也需要在复杂的心境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纯粹,就像在给孤园这片宁静的环境中寻找内心的真谛一样。

从丹道视角对天竺国相关情节的评论

天竺国都城的象征意义

天竺国都城的繁华热闹象征着尘世的繁华与喧嚣。街道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代表着世间的种种诱惑和欲望。这种繁华的景象在丹道中可视为修行者在尘世中面临的外部干扰,容易让人迷失方向,陷入对物质和虚荣的追求。

国王与舞女

国王在华丽的銮驾之上,头戴金冠,身着龙袍,展现出一种世俗的权威和荣耀。从丹道角度看,这象征着世俗权力和地位的诱惑。而美丽的舞女则是另一种诱惑的象征,她的美丽容貌和优美舞姿可能会让人陷入情感和欲望的漩涡。

唐僧师徒的反应

唐僧师徒四人在面对这一场景时的不同反应也具有深意。八戒被舞女的美丽所吸引,口水直流,这反映出人性中容易被欲望所左右的弱点。而悟空对八戒的提醒则象征着修行者在面对欲望时需要保持警觉,用理性和克制来抵制诱惑。唐僧的感慨和对未知的警惕,则表示修行者在尘世中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繁华和诱惑所迷惑,坚守自己的修行本心。

整体的寓意

这部分情节整体上寓意着修行者在追求丹道的过程中,必然会进入到充满各种诱惑的“尘世”环境中。这些诱惑可能来自于物质、权力、情感等各个方面。修行者需要在这些诱惑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认识,不被外界的繁华所干扰,就像唐僧师徒在天竺国的热闹场景中需要坚守取经的目标一样,始终朝着内心的修行目标前进。

喜欢悟空修真路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悟空修真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