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净界法师讲楞严经共133单 > 第四讲(第1页)

第四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

乙二、别序分二:丙一、示堕因缘。丙二、神咒护摄

本经当中的序分有两段: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别序。通序,主要是说明整个法会的时间、处所跟与会的大众。在通序当中有两点值得我们作一个说明:

第一点,就是佛陀的说法仪式,都是先作略说,再作广说的。比如说,佛陀要讲《法华经》,先说《无量义》。佛陀先入定,出定以后,先讲《无量义》,然后再说《法华》。本经亦复如是。佛陀讲《楞严经》之前,先为“会中”宣示深奥理,然后再说《楞严经》。所以诸佛说法的常轨,都是先略说,再广说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二点,就是整个法会的当机众,是阿难尊者。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楞严经》到底是要帮助谁来开悟呢?主要是凡夫跟二乘。因为我们不开悟,我们就一辈子跟妄想纠缠在一起,分不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实。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总是觉得:第一个,功德不能圆满;第二个,功德不能够持续——不能够一切事究竟坚固——不能够究竟也不能坚固。

所以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先把心态调整好,把心带回家,就是我们说的明心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整个当机众,其实应是凡夫跟二乘。这些十方来的菩萨,其实他们早就觉悟了,他们只是当做影响众。很多的菩萨在佛陀宣示深奥理的时候,他们都了解了。所以以下的经文,它加被的是我们这些生死凡夫,还有法执特别重的二乘人。我们从通序当中可以知道这两个消息。

好,我们看别序。别序又叫作起序,就是起一部《楞严经》大教的因缘。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示堕因缘;第二段,神咒护摄。

丙一、示堕因缘分三:丁一、佛僧应供。丁二、阿难等乞。丁三、淫室误堕。

我们先看丙一、示堕因缘。

“示”就是示现,阿难尊者示现堕落的因缘。“示”这个字很重要。我们前面说过,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阿难尊者是一个法身菩萨,但是他必须示现是一个凡夫,示现有很多的妄想,然后被摩登伽女刺激,妄想开始活动,然后开始堕落,佛陀再把他的妄想带回来。就是说佛陀在说法当中,不能够无病与药,说我一个医生,大家都没有病,佛陀主动开药。不可以!所以必须有人示现。这当中有三小段:第一段,佛僧应供;第二段,阿难等乞;第三段,淫室误堕。

丁一、佛僧应供

【第四讲图,评论区查看】

先看第一段,佛陀跟大众师在七月十五那一天应供的状态。

这个地方的应供有两段:第一个国王的斋供,第二个臣民斋供。看第一段: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时”,这个“时”是指的什么意思呢?是说整个僧团,在七月十五的时候,自恣仪式已经做圆满了,而且佛陀也简略地说明了深奥的义理,这些菩萨听了非常的法喜。也可以说整个僧团,不管仪式、不管说法都已经圆满了,就是那个时候僧团的事情都处理完毕了。

这个时候,身为舍卫国国王的波斯匿王,来到了只桓精舍。他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因为那天是他父亲往生的日子,他要成办种种丰盛的饮食,所以来请佛陀去参加。古代印度的习惯,是以亲属死亡之日来供养三宝,以此供养的功德来拔亡者。这个就说明波斯匿王来到僧团的目的,是为他的父亲的讳日来供养饮食,这是说明他来的目的。

那么他请佛的仪式是什么呢?“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请佛陀呢?他很恭敬地请佛陀来到他的宫掖。国王的王宫里,正殿是他办公的地方,左右的客殿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波斯匿王就在他整个正殿的左右两旁的客殿,办了很多很多的饮食,并且来到僧团,以一个国王之尊,亲自请佛陀去应供,表示他对佛陀极大的恭敬。因为他的处所是他最殊胜之所,而且他亲自来到僧团。那么他怎么样准备呢?他广泛地准备了很多很多珍贵的“羞”,这个“羞”就是煮熟的食物,很多很多的珍贵的熟食,而且这些熟食具足了无上妙味。看得出来,他非常有诚意请佛陀来应供。“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他不但是请佛陀,还启请这些来参加听法的、参加自恣的大菩萨,以及诸位声闻、缘觉的大比丘僧。这是说明波斯匿王在自恣那一天供佛供僧的状态。

我们看第二段: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这个地方说明在自恣当时,不是只有波斯匿王来斋供,还有其他的斋主。在整个室罗筏城当中,还有所谓的长者居士。这个长者居士,包括有官职的——我们讲大臣,或者是没有官职的——就是一般的长者居士,他们也希望能够在自恣那个时候,以饮食来供养大众师,而且也“伫”——就是心中很殷勤地期待佛陀来应供。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所以长者居士也同时来到僧团,一方面请大众师来应供,一方面也期待佛陀来参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那个时候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了,所以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萨分别派领诸位菩萨跟阿罗汉,去到各位的长者居士那个地方去应供,来满足居士应供的要求。

这个地方讲到供佛及僧。我们作两段的结示。

古德注解上说:佛世的时候,七月十五是自恣日;在古代的习惯当中,这一天的斋供功德是加倍的。因为大众僧经过九旬的用功,他们的功德都增上了,所以居士们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时候来斋供,其功德有加倍的作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看到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你看,蕅益大师说《法华经》:佛陀说《法华》之前,它整个起序,是佛陀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他入了三昧以后,从三昧当中,他的白毫放光,照了一万八千佛土,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的功德——在一念清净的光明当中显现六波罗蜜,然后再说《法华经》。但《楞严经》不同,《楞严经》的起序,是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杂染的因缘,于是佛陀讲《楞严经》。那么这到底是有什么涵义呢?我们作一个说明。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这里讲到七月十五一个应供、供斋的情况。

丁二、阿难等乞分三:戊一、别请远游。戊二、平等行乞。戊三、等慈之由。

【第四讲图,评论区查收】

我们看,丁二、阿难等乞。这地方有三段:第一个,别请远游。第二个,平等行乞。第三个,等慈之由。

戊一、别请远游

我们先看第一段。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这个时候当机众出现了,就是阿难尊者。这个阿难尊者,他身为当机众,我们有需要解释一下他的整个背景:

阿难尊者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提婆达多的弟弟。阿难尊者翻成中文叫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呢?因为阿难尊者出生那一天,刚好是佛陀成道那一天,所以整个国家当中,听到佛陀成道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不管国王大臣老百姓都很欢喜。这个时候白饭王就派人来告诉净饭王说他生了儿子,希望净饭王来给他取一个名字。因为大家举国欢喜的关系,就取名为庆喜。

阿难尊者的特色是多闻第一,就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一旦听到佛陀说法,听一遍,他永远不忘掉。经典上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使佛法有无量无边,一流入阿难的心中,就永远不忘失。所以说阿难尊者,他有这种多闻的特色。经典上说,其实阿难尊者的本地风光是:他过去在空王佛所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都同时了菩提心,所以他是法身菩萨。因为他示现凡夫的缘故,开启了整个楞严大教。这个是说明当机众阿难尊者的整个背景。

好,我们解释一下。

当这些国王跟臣民,来请佛陀、菩萨、阿罗汉去应供了以后,这个时候僧团都没有人存在了。阿难尊者,因为他在前一天(七月十四)就受了个别的迎请,离开了僧团。因为他所受的迎请的地方,离僧团非常的遥远,所以他七月十五就赶不回来应供,“远游未还”,也就“不遑僧次”。这个“遑”就是来不及,来不及参加众生的应供。所以即便他回到僧团,也没有饭可以吃了,因为大家都去应供了。所以“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他这个时候从远处要回到僧团,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他没有所谓的上座的长老陪伴。我们一般说十腊叫下座,二十腊是中座,三十腊叫上座。他没有上座比丘的陪伴,也没有阿闍黎(教授师)在旁边。佛陀规定在五夏之前,你出门远游一定要有上座阿闍黎。因为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出家有十二年了,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上座阿闍黎,一个人从远处的处所单独地回到精舍当中。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那个时候回到僧团他也知道,没有其他的应供了。所以阿难尊者只好单独一个人拿起了他的钵,来到了他所“游城”,就是室罗筏城,按照次第一家一家地来乞食。这个是说明阿难尊者为什么单独应供的理由:因为他前一天受到了别请,僧团都已经应供了,所以变成他一个人拿着钵去作次第的乞食。这一段是说明他整个过程的因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戊二、平等行乞

第二段说明阿难尊者在整个托钵的过程当中,他的心态是什么,他是用什么心态来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当阿难尊者拿着钵到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他要“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他希望能够求得最后的檀越。这个“初”,是指前面的国王跟长者居士,他们是最初的斋主。阿难尊者他也是僧团的一分子,如果七月十五的时候他没有吃到饭,那么这整个供僧的仪式,功德就有所欠缺,就不能圆满。当然身为阿难尊者,他一天没有吃饭是无所谓,但是身为整个僧团的一分子,如果七月十五这么重要的日子,他因为这样失去饮食的话,那么使令整个供僧的仪式就有所欠缺。所以他希望能够找到整个僧团最后的檀越(最后的施主)。他对这次的乞食,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阿难尊者知道,他今天绝对不能够没有饮食。没有饮食就很严重了:这个供僧的功德不圆满。所以他对乞食有所期待。这是他第一个心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