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3 > 第六十七讲(第2页)

第六十七讲(第2页)

讲到周利盘特迦过去的因缘。周利盘特迦翻成中文叫继道。古代的印度,她们女众生产不能在自己的家,要回到娘家去。继道尊者的母亲在回家之前,因为事情的忙碌,来不及回家,所以快要生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赶回去。他就在这道路的小道的旁边出生,就叫作继道,是这个因缘。

继道尊者出家以后是怎么回事呢?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也就是说他的本性是愚痴暗钝,没有忆持诸法的功能,没有这种多闻强记的功能。周利盘特迦过去生在迦叶佛时代是三藏法师,但是他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因为悭法的关系,对佛法有所保留,所以招感生生世世的愚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这种业报还没有结束,所以说他是缺乏这种忆持的功能。

“最初值佛,闻法出家。”我最初看到佛欢喜,也听闻佛法。他毕竟是有善根,生欢喜心而出家。佛陀曾经要他受持一句伽陀,一个偈颂,就是四句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到说,是什么四句偈呢?“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就是包括戒定慧。尊者对这个偈颂,只有四句的偈颂,在一百天当中,就是记到前面一句就忘了后面一句,记到后面一句又忘了前面一句。可以说他的那个念力,唯识学说那个念力,“心于所缘明记不忘”的那个念力,非常的薄弱。所以他哥哥(他哥哥也出家),就非常地恼恨,就责令他回家还俗。

周利盘特迦在回家的过程当中,走到半路遇到了大慈悲的佛陀。佛陀当然明知故问说,你要干什么呢?周利盘特迦就如是如是地报告。佛陀说你不要回去了,我来教你一个修学的方法。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佛愍我愚(佛陀怜悯尊者的愚钝),“教我安居,调出入息”。说你现在这个念力这么薄弱,没关系,修行的方法多的是。这个根尘识,你这个部分弱,没关系,你找你强的部分出来。这个时候他说,你现在先把万缘都放下,你要安居静处,找一个闲静的地方住下来,然后调和你的出息跟入息,修随息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怎么修呢?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这个时候,周利盘特迦因为念力薄弱,就不能用念力来修学了。那怎么办?佛陀说,你就注意你的呼吸。这个地方就是随息,数、随、止、观、还、净。不是数息,是随息,就是知道而已,知息出、知息入,你知道你的气息从鼻端到丹田,又从丹田到鼻端,你知道它进、知道它出。就经常地有事没事就注意自己气息的活动,慢慢地使令内心达到微细禅定的境界。

那么禅定现前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他可以看到他的内心的世界那种生住异灭的四种相状,他的念头生起、相续、变化、消失。他这个时候看到诸行,这“诸行”指的是前面的生住异灭这四种相状,这种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当然到这个地方只是说明尊者成就了禅定,还没有说他成就智慧,但是他已经至少把心静下来了。

第三段是关键了。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其心豁然”,这个豁然就是指的开启他心中的智慧。因为他心静下来,他看到他内心世界的生住异灭这种种的变化,就体悟到我们内心是一个无常无我的道理。因为它生灭变化,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所以他成就一种大无碍的智慧。依止这个无碍的智慧,就断除三界的见思,成就阿罗汉果。那么安住在佛的座下,“住佛座下”就是指他成为佛陀的常随众,而成就小乘的无学。现在您老人家问我圆通的法门,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我就是在观察我鼻根的出息跟入息当中,而我回光返照,观察这个出入息,我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不随这个出入息的相状而转,我们讲“摄相归性”,从外表的假相而找到它一个不生不灭的嗅性,那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嗅性。这个对我来说是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在回光返照的时候,正念真如。你看周利盘特迦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过去的业力是不完整的,我们曾经造了很多很多的善业,但是也造了一些恶业,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跟缺点。所以,在整个修学的假观当中,这个假观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你看我们中国最高的哲学的书,叫《易经》。整部《易经》就是在讲这个定位的问题。人生的趋吉避凶,就是你的位置,你找到你的位置没有。当然这个位置是变化的,你二十岁的时候有你二十岁的位置;你现在刚出家有刚出家的位置;你出家了十年你有你的定位;到了二十年你又有你的位置;出家到了五十年,到老和尚了,你又有你的位置,有些话你都不应该再讲。找到定位你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才不会进退失守。

你看周利盘特迦,他念力很薄弱,你一天到晚要他背东西,他越背越没有信心,这个门过不去嘛。过不去你硬要过,你今生就是空过了,到最后一定要还俗,一条路而已!你看佛陀说,没关系,转个弯。你不能够背东西,就注意你的呼吸。欸,从这个地方,方便有多门,他成就圣道了。

我讲实在话,世间上没有所谓的利根跟钝根的差别。你觉得你很钝根,那表示你那个“门”还没有找到,你那个最有力的门没有找到。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点。你看周利盘特迦,他四句偈一百天背不起来,但是他找到他的定位以后,很快地成就禅定,很快地证得我空,最后变成一个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

所以,先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做什么事。我们讲“就路还家”,就是你适合做什么,解门、行门、事务门,你就做什么。我们不能够抛弃过去的束缚,因为你过去生当中串习产生一定的力量。为什么有现在呢?有过去才有现在。你怎么会有今天呢?因为有昨天嘛。你看唯识学,阿赖耶识“恒转如暴流”,生命就是一个水流。我们因为有很多的过去,才有现在。你不能够说把过去一刀两断,全部否定过去。你否定过去,你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诸位你看看二十五圆通,他都有一段过去,然后他跟什么因缘特别熟佛陀就教他怎么修行,这个叫作顺势而为。你的过去这方面特别厉害,你就从这边下手。没关系,方便虽然有多门,目标是一样,结果是一样的。这个地方周利盘特迦的修学值得我们深思,找到自己的定位,比你的努力更重要。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的努力才有效果。

【图三】

壬三、牛呞观舌

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舌根的尝,见闻嗅尝的尝,从这个尝当中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钵提翻成中文叫牛呞。什么叫牛呞?因为他过去的罪业,他从小,吃饱饭以后,他那个嘴巴就会不由自主在那边空嚼,嘴巴就是动来动去地空嚼,养成习惯了。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都经常保持这种空嚼的习惯。佛陀看他这个样子,害怕众生毁谤,请他到天上去,因为天人都有神通,不敢毁谤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尊者就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告诉佛陀说,我有口业,我过去生口业很重,特别是恶口跟绮语,过去生特别重。这当中指的一个重要的,就是“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他过去生曾经出家,做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比丘。这老比丘没有牙齿,所以他吃饭的时候在那个地方嚼来嚼去。他就讥嫌他说,你这个老比丘,吃饭就像牛在吃草一样,非常没有威仪。这个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要赶快忏悔,你这样毁谤我。我是一个大阿罗汉啊。这个沙弥听到以后,非常恐怖,当下跟他忏悔。虽然忏悔的力量灭除了地狱的果报,但是他有剩余的果报,就是堕入五百世的牛的果报。他做五百世的牛,出世以后,还有这种咀嚼的习气,所以叫牛呞。他脱离了牛的果报,今得人身,在世世生生当中,仍然有嘴巴空嚼的习惯。这是他讲到他过去的业报。

当然,这个业报也启动他一个修行的转机。因为他经常咀嚼,他就注意他的嘴巴。注意他的嘴巴,欸,这个就有希望了。一个人开始注意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是他回家的时候。看经文就清楚。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

因为他嘴巴经常嚼来嚼去,他很自然就会注意他的嘴巴。所以佛陀就使令他就路还家,说你过去依止舌根造恶业,现在还是依止舌根来修观。要怎么修呢?修一味清净的心地法门。这个“一味清净”怎么说?我们的舌根去接触食物的时候,是很多滋味的,酸甜苦辣很多滋味,但是很多滋味是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有很多滋味。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你问这个舌根的“尝”,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你有这么多的滋味呢?你为什么能够吃到这么多滋味呢?这个时候他回光返照,那个能尝的尝性,那是一个一味的清净的,一个心地的观照法门。所以“我得灭心”,这个“灭”就是他灭除了根尘的障碍。你看我们一般人,六根一定要跟六尘相结合,那个力量是拔不开的。根尘一结合就完了,这个识就产生;识一产生,颠倒的心、造业的心就出来了。所以他这个地方,“一味清净”的回光返照,就灭除了根尘的结合;而因为灭除根尘而入了法性,依止这个法性的智慧来修三摩地。

在三摩地当中,“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这个时候他观察我能够尝味的这种功能,我怎么会知道这个酸甜苦辣呢?这个酸甜苦辣非从根有,也不从尘出。你说根会产生酸甜苦辣吗?当然不可能。也不是从尘——色尘而有,所以这个时候迥脱根尘而证得我空的真理,它是“非体非物”。非体,就是说它不是从根而有;非物,也不是从外面的尘而有。这个时候他把根尘的障碍破坏掉了,破坏根尘的和合。

应念得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这个时候,依止这一念我空法空的正念,就越了世间的见思烦恼,向内脱离了身心(这个身心包括了六根跟六识),外面遣除了六尘,所以,远离三界业力的系缚,如鸟出笼。笼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本来是无障碍的,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一念颠倒的无明以后,就产生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就产生了根尘识,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被根尘识所障碍。你看,你眼睛看到一个色,你很自然就心光外泄,就跑出去了;耳朵听到声音,你也习惯地心随境转。所以,我们平常的问题就是被这个六根、六尘、六识给障碍住。

那么尊者他一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时候脱离了身心世界内在的根跟识,也脱离了外在的六尘,“离垢销尘”,远离根识的污垢,也消灭了对外尘的执着,所以法眼清净。法眼是空观的智慧,他能够了知一切法,了了分明,但是不为一切法所系缚,内心是一味的清净,而成就阿罗汉果。如来亲自印证我成就小乘的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还味旋知”。这个“味”就是指他的味觉。他内心的这个舌根接触滋味的时候,他不随外面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所转,而回光返照这个能知的是谁。说为什么我能够知道酸甜苦辣呢?知道酸甜苦辣的是谁?这个时候,他问到这个“谁”的时候,他的心本来是向外,现在开始向内。向内以后,这个时候就悟到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他依止这样的一个法门,“斯为第一”。

其实《楞严经》就是在破根尘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从这个地方来。六根跟六尘一接触的时候,一碰撞的时候,就把六识创造出来。你看唯识学是怎么样?唯识学是事后才处理。唯识学是六根跟六尘接触了,已经产生六识了,那我再来对治。你把问题创造出来了,我把问题再慢慢收拾起来。垃圾已经创造出来了,我把这个垃圾好好扫干净。你再创造,我就再扫一次,“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唯识的观念就是这样,它是从识来对治。《楞严经》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你把垃圾创造出来,那你垃圾为什么会出来?它看问题看得更加地深入。唯识学是根尘碰撞以后产生了六识,六识里面带动了我执法执,创造了烦恼,所以它从六识当中去对治。《楞严经》是从根本,在根尘碰撞的时候,它就把根尘破坏掉,连识都没有出现。你看他的圆顿止观是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止观,你要能够掌握它的方法,掌握它的技巧,对临命终时候的正念非常有用,非常有帮助。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