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净界法师楞严经31 > 第四十一讲(第2页)

第四十一讲(第2页)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这个地方它不但是讲到虚空,还讲到前面的地水火风。先看虚空。假设虚空的体性是圆满周遍的,而且是没有动摇的,没有生灭相。我们看到虚空,你在哪一个地方挖泥土,它随时可以显现。你东边挖泥土,虚空就在东边显现;你在西方挖泥土,虚空就在西方显现。可见得虚空的体性是周遍法界的,哪有固定的处所?而且,不但虚空如此,包括现前的地水火风都叫作五大——这个大就是它的体性是周遍一切处。这五大它的体性都是真实的圆满的,当下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具足的,没有生灭之相。

这个地方是讲到虚空它的体性是本来存在的。你去挖的时候,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那你因缘具足了,它显现给你看;你因缘消失了,它就隐藏起来。它哪有说从哪里而生?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从哪里而生?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它是本来就在那个地方,本来如此。

所以这以下佛陀就诃责阿难尊者,要去回光返照这个道理。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所以说,阿难你啊,你为什么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生起圆顿止观呢?因为你缺乏大乘的正见,所以你永远不能够觉悟说这个四大的体性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当体就周遍法界,它没有来去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四大的体性是周遍法界呢?这以下佛陀告诉我们一个观察的重点:“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你只要了解虚空到底有出入,还是没有出入,你就能够悟到这个道理。当然虚空是没有所谓的出入,它的体性——我们这样讲,体性没有出入,相状是有出入,你不能说相状没有出入。体是遍满的,但是相状的确是会变化,所以叫相妄性真。相妄性真不是仅仅指虚空,任何一件人事都是观相原妄,观性原真。

这个地方,对我们修观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禅师开悟以后,他讲一句话。他说我们怎么去观察人生?一个大乘的佛弟子对人世的变化要怎么观察?他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世间上任何事情都很妙,你越追求它,它越消失掉;但是你不追求它的时候,它反过来追求你,当下就显现。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它不离当处常湛然,因为它体性遍满。但是遍满的东西,你越找它,它越消失掉。你把这个道理、这个公式,你套在任何的事情上,统统可以受用。你看,我们讲世间上的财富,有些人他拥有三千块,他就很满足了;有些人拥有一千块他就很满足。外境是没有标准的。我们对于财富,对于人事,都是这个道理。你越要去追求它,越执着它,你就感到越缺乏,越没有安全感;你说,好!我把它彻底地放下。诶,你就感到你非常的满足,非常的安定。任何事情都不离开这个道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很痛苦,我改变一个环境。其实你错了,你环境改变不了的,因为循业现嘛。你有这个业,你到另外一个环境,它还是这个因缘出现嘛。你改得了吗?每一个环境,都有好的体性,都有不好的体性,因为它体性是遍满的,不是这个地方才不好。哪一个地方都有好,都有坏。那怎么办呢?你改一个心态,你心态一动一转。诶,心境决定处境。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越把它放下,越作正面的思考,你就越满足。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人生很像那个捉迷藏。捉迷藏就是说你要找它,它躲得越厉害。说,好,我不跟你玩了。诶,它自己跑出来了。就是这样子啊。你试试看。你下一次对某一个东西很执着,你说好,我把它放下。诶,你一放下以后,你觉得它突然间显在你的面前,非常的圆满。所以你看,我们经常明天要去面对一个重要的考试,你越执着,越考不好,觅即知君不可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相妄性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好的体性,每一个不好的体性,都是周遍法界。只要你能够善用其心作正面的思考,它就会随你的心而出现,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叫作相是虚妄的,但是它的体性——十法界当中这种染净的四大这个体性却是真实的,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

壬三、显理性

【图三】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现。

这个地方把它这个虚空的体性全盘托出。说啊,阿难!你现在还不能够了解在我们的如来藏当中,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当中,“性觉真空”。就是我们这个本具的觉性它当体是真空的,所以我们讲色即是空,讲到空如来藏。但是“性空真觉”,这个真空的体性,它又具足十法界的染净的觉性,不空如来藏,空即是色。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性具。这以下讲到性体。它的性体是什么呢?是“清净本然”的。虚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是离一切相的。那么虚空的量,这以下讲性量,是周遍整个法界。你说哪一个地方没有虚空呢?所以我们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一听,就知道它在讲性体。虚空哪有增减呢?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离相的,它本来就是圆满具足的。这个讲它的性体。

那么,我们看它虚空的相状跟作用是怎么出来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现。”虚空会产生,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迷悟的知见产生一种染净的思想,进而推动一种善恶的业力,所以就这样子出现了。比方说,阿难!你在一个地方挖井,那么虚空就在一个井中出现;你在十方的当中去挖井,就产生十方的虚空,所以说虚空之性是圆满十方,哪有固定的方所呢?你没有固定的方所,你怎么能问它说,它从哪里来呢?它根本就没有来,也没有去,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只是我们因为思想跟业力的结合把它显现出来,是这样子的。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以我们凡夫外道把虚空当作是因缘生或自然有,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心的一种计度。其实只有一种虚妄的言说相,而得不到真实的义理,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把它作一个总结。这一段只讲四个字“相妄性真”。虚空之相,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是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它只是一个过程的生灭相。但是虚空的体性,却是周遍法界的,是随时存在的。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人生。你看看这个世间上,虚空的相越来越少了,因为高楼越来越多了,空气污染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讲由心可以看相,但是由相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心。我们现在对有相的东西比较执着,所以你看虚空越来越少。有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很抱怨,他说古代人在画画空白的地方留很多,他画一棵树,上面画一只小鸟,他不再画了,给你很多想象空间啊:虚空很多,这只小鸟可能往东边飞,也可能往西边飞,也可能会飞到我家来。他说,现代的人画画,画得太多,没有留太多空白。

那么,我们会讲到说,那为什么古代的人虚空比较多,现代的人虚空比较少?那么虚空到哪里去了呢?有一个欧洲的研究机构他们就研究说,古代的圣贤到哪里去了?古代那些很有智慧的圣贤,爱因斯坦、爱迪生跑哪里去了?其实《楞严经》讲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现。”我讲实话,你说圣贤跑哪里去了?佛陀跑哪里去了?当我们众生的心都不再想着圣贤、不再想着佛陀的时候,他就消失了。你跟他不相应的时候,他就没有因缘出现了。这些圣贤其实是遍满法界的,但是你不再忆念他的时候,他就消失掉。就这么回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习惯性说,诶,这个东西跑哪里去了?那么孔夫子跑哪里去了?其实是你心中跟他不相应,他就消失掉了。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现。”就是说世间上所有的东西,法界统统具足,孔夫子的体性本来也就具足,但是我们的心跟他不相应的时候,他就没办法显现出来。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消失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再也不出现了,不可能出现了,它回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

所以有些道理你要把它参透,你才会想象说,那我怎么去创造极乐世界。你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来,这个是怎么去,你就能够去创造你的人生。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来,怎么去,你就是只在事相上用功,你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力量。

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分四:壬一、破妄执;壬二、明大均;壬三、显理性;壬四、斥迷惑。

我们看第六段“明藏性即根大性”。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就具足六根的体性。这个六根,指的是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那么六种功能的体性,是周遍法界的,是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的,但是六根的相用是要假借种种因缘的造作才会显现出来,所谓的理具事造,或者讲相妄性真。是这个意思。

这当中有四段:一、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一、破妄执

【图四】

先看“总标根性”。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这个地方,先把六根的体性跟它的相用作一个总标。

先看它的体性。说,阿难!见闻觉知这个六根的体性,它的本质是无知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六根摄用归体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它没有能知跟所知的差别。你六根把它回归体性的时候,它就没有能知所知了。

“因色空有”。但是如果有这个色空明暗的因缘这种外境的刺激,它就会把见闻觉知的功能再显现出来。所以六根的体是周遍法界的,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六根的相用,是假借色空的因缘的刺激,它就会暂时地显现出来。等它因缘消失了,它也跟着消失。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道理。

这以下把这个因缘的作用再把它挥出来。什么叫“因色空有”?这四个字把它挥。比方说,你阿难尊者,现在安住在只陀林的只桓精舍当中。那么整个精舍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是“朝明夕昏”。白天的时候,太阳出来就光明显现;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个昏暗的相状就慢慢地现前。就是白天出现光明,晚上出现黑暗。而且即使在黑夜当中,也还有明暗的差别。比方说,你安住在这个半夜的子时(居,就是安住;中宵,就是半夜的子时),那么在子时当中,假设这是十五号的晚上,那么就是白月,你就看到月亮的光明;如果是在初一的晚上,这个黑月,子时就会产生一种黑暗的相状。那么这个光明跟黑暗两种相状的刺激,使令我们六根当中这个能见的功能就产生一种明了的作用出来了。当然,这个地方的见闻觉知,佛陀是引用见根,只是用见根来明六根的性体跟它的相状,那其他的你就可以比况了知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征问原由”。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假设。说这个能见的功能,假设是有真实体性的,它不是因缘所生的,有真实的体性。我们就先作这个假设。那么身为一个有自体的这种“见”,这个能见的功能,它跟所见的明暗之相,还有这个明暗相所依止的这种虚空,它们之间的关系,假设都是有自体的。那么既然有自体,它们是同一个体,还是不同体?或者是“或同”或者“非同”?或者是“或异”或者是“非异”?同,当然是同体不同体;异,就是有所差异,还是没有差异。其实主要就是一体跟非体之间的差别。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先作一个假设。

我们看第三段“别破妄执”。

我们先破这个同。看经文。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