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欧阳修1067年 > 第四节 欧阳氏家谱的主要内容(第1页)

第四节 欧阳氏家谱的主要内容(第1页)

第四节欧阳氏家谱的主要内容

欧阳氏族谱在欧阳修首创时期,包括序言、谱图、附录三部分,经过后代族谱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定型后的家谱,一般包括十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序文。序文一般邀请当代知名的文人书写。

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将欧阳氏的祖先一直追到夏禹时期。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记载,大多都没有确切的依据,只能说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方式,加强了家谱的厚重感和荣耀感。自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其职责就是祭祀大禹的陵墓,传二十世到允常古代一般以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作为一代。今日中国民间有“穷大辈”一说,年龄大致相同的一代人,富裕家庭后代成家早,贫穷家庭后代成家晚,这样三代人之后,一个家族里,就出现年龄很大的人喊年龄很小的人为爷爷的现象。,允常的儿子叫勾践,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勾践去世后,儿子鼫與继承王位,鼫與传五代后,到无疆为越王时,其国被楚威王灭掉。其家族的后人四散于江南和海滨,但其封地都在楚国境内。有封于一个叫欧阳亭地方的,爵号为欧阳亭侯,其地点在北宋湖州乌程欧阳山的南面,后代子孙遂以欧阳为氏。

汉高祖刘邦灭秦建汉后,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无疆的七世孙欧阳摇被封为越王;欧阳亭侯的后代在汉代有做涿郡(今北京市)太守的,这一支欧阳氏得以北迁,其中一支居于冀州之渤海,另一支居于青州之千乘,居于千乘的始祖叫欧阳生,字和伯,为汉代欧阳氏最有成就的人,子孙世代为国子博士,以研究儒家经典出名。居住于渤海的,到西晋时候,方有显达之人,即欧阳建,字坚石。

欧阳坚遇害后,其兄子欧阳质带领家族剩余人口南逃,一直逃到长沙,欧阳氏家族又迁回南方;其名人包括陈朝的欧阳頠,唐朝的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居于长沙的欧阳氏,在宋代仍然以渤海作为郡望(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二十四。。

第二,凡例。又称谱例,主要说明族谱的编纂原则和体例。包括编纂族谱的指导思想、体例、篇章结构、材料选用的考订、编修规则等具有纲领性的内容。

第三,目录。即如今图书的目录,不再作详细解释。

第四,世系、世表。包括该宗族的基本组织。世表是对宗族成员字号、学历(进士及后世的举人)、为官经历、生卒年、年龄、葬地、配偶等的记载,根据小宗谱编纂原则编成。相当于每个宗族成员的档案,只不过重要人物的世系写得详细、内容多,一般人物则记述简略,仅仅让人知道属于该宗族即可。

小宗谱的族谱编纂方式,是欧阳修的首创。此前流传了很长时间的大宗谱的编纂方式,由于谱系牵涉的时间太长、代际太多、人员太多,许多记载都无法考证其真假,很容易出现明显的错误。而且编写这样的族谱,费时费力不说,单是物质方面的成本就很高。

小宗谱的编纂方式,大大缩短了族谱编纂的时间,以主持编纂者本人作为时间的中心点,上下各涉及五代人,上五代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下五代包括本人、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这样对于主持族谱编纂的人来说,族谱中的许多记载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考证,使族谱的可靠性得以提高。即使有家族外的人看了,也不会提出大的非议。编修的成本也较低,时间也较短。

第五,源流、宗派。表示该宗族在同姓诸多家族中的地位及与同姓其他家族的联系,以及该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

第六,诰敕、像赞。诰敕包括历代帝王对该家族有很大历史影响的人物所颁布的表彰性文字,必须放在最前边,这是家族历史上最大的荣耀,也是该族谱最大的闪光点。

家族重要人物一般都留有画像,有的着家居服,有的着朝服。像赞则是该家族重要人物去世后,历代著名官员及士大夫瞻仰其画像后,所写的赞语,内容自然是赞美其高尚的节操及丰功伟业。

欧阳修曾经于治平四年(1067),为韩琦的父亲、曾经做过泉州知府的韩国华写过像赞(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八。韩琦治平年间封卫国公。,内容如下:

气刚而毅,望之可畏。气粹而仁,近之可亲。有韫于中,必见于外。庶几仿佛,写之图绘。唯其盛德,不可形容。公德之丰,后世之隆。谁为公子,丞相卫公。

欧阳修去世后,先后有宋代李端叔、晁悦之,元代欧阳玄为其写像赞,李端叔所写像赞内容如下:

贤哉文忠,直道大节。知进知退,既明且哲。陆贽议论,韩愈文章,李杜诗歌,公无不长。当时大儒,邦家之光。

霜空无云,秋天澄雾。昭然政通,何荣钟簴?俨然望之,希世一遇,万折方春,逢坡益注(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四。。

清高宗皇帝于乾隆十七年(1752),在侍郎裘日修从滁州带来的欧阳修画像上题诗一首(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四。,全诗内容如下:

是谁三鬣俨图绪,太守风流忆治滁。题咏名高宋人物,操弦韵轶古樵渔。醉翁乐非山林也,遗像逸真水如月。使节新从酿泉过,依然乡井下风余。

乾隆皇帝的诗,虽然如他所写的上万首诗一样,没有一首能在诗歌史上留下烙印,但本诗还是表达了对欧阳修治理滁州的肯定。

第七,别传、墓志。古代为人作传,编入家谱的称“家传”,写进史书的叫“史传”,均可称作“本传”。本传以外的传记或对本传的补充记载叫别传。

家族重要人物去世后,一般都要请当时重要的官员或士大夫写墓志铭,且文采要好。墓志铭刻于青石后埋入墓道,但是墓志铭的原稿必须保存且在编纂或重修家谱时编入族谱,这也是家族的荣耀。

第八,祠堂记。一个家族必须有自己的祠堂,作为祭祀及家族成员商议重要事情的场所,而且要有堂号。堂号,又名郡望堂号,以该姓发祥地或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命名。如欧阳氏的“渤海堂”“六一堂”。又名掌故堂,即以有影响的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作为堂号。如弘农杨氏的“四知堂”和相州韩氏的“昼锦堂”。

第九,家规、宗约。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每个家族在自己的族谱里都规定了详细的家规、宗约,要求家族所有成员必须遵守,否则按照惩罚性条款进行处罚,直至开除出宗族。但家规、宗约的前提是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

第十,家训、家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学说,儒家格物、致知、静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是要求在不断求知、人格完善的基础上,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家庭,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做出让家族荣耀、光耀门楣的事业。

家训、家范是族谱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家族的每个成员不论在社会上的职务高低、在家族中的影响大小,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遵守。

欧阳修于自己所修族谱中,留下了十六字家训:“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立吏,以学立身。”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下),第1252页。

第十一,义田记、义庄记。尽管欧阳修慷慨解囊帮助朋友的记载很多,但限于资料,目前没有发现欧阳修捐钱在老家购买义田、建立义庄的记载。关于范仲淹家族此方面历史的记载,史料却非常丰富,可以作为参考可看拙著《范仲淹十讲》中的分析。。

范仲淹拿出自己节余的钱财,在苏州的长洲、吴县购置良田十多顷,建立义庄,将义庄每年出租土地所得的租米,分给远祖以下各房房一般指一个家族中,兄弟分家后,每家可以称为一房。宗族,按照人口数量分给衣食以及用于婚丧嫁娶的费用;由各房中挑选一名子弟掌管分配事宜。此后,在范仲淹后辈的不断努力下,义田、义庄的规模不断扩大。

此外,还建有义宅,供范氏家族聚族而居。建有义塾,供家族子弟在此接受启蒙教育。范仲淹及其后代为义庄立下了详细的管理规矩,范氏义庄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

第十二,墓记、墓图。家族坟墓是家族在另一个世界的聚居地。如果有很大影响的官员子孙埋葬于家族墓地,则坟墓面积大,且墓前立有高大的神道碑及其他附属设施,神道碑由知名的士大夫撰写,由著名的书法家书丹,由著名的刻工篆刻。欧阳修的神道碑即由苏辙撰写(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第2706—2715页。。有的神道碑还有皇帝撰写的碑额,如韩琦的神道碑额即由神宗所写。

但是,家族墓地也会面临种种人为和自然的威胁。人为的破坏如战争、仇敌及盗贼的破坏;自然的破坏包括水灾、火灾、地震等。所以,后代必须清楚地写下墓记、画出墓图,写明家族墓地的坐落位置、朝向、面积、安葬的家族成员每个人墓地的位置等,包括风水先生为家族选择墓地时所说的风水的走向及以后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旦发现家族墓地被破坏,首先必须查明原因,然后按照墓记、墓图及时恢复原状,举行祭祀,告慰受惊的列祖列宗,谢罪并表达后人的歉意。

大规模的战乱和大规模的水灾过后,墓地有时候会毁得荡然无存。遇到这种特殊的情况,一旦战乱结束或灾害结束,每一个家族成年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墓记、墓图尽可能早地恢复家族墓地的原状。

第十三,艺文、著作。艺文指载入后世所言二十四史《艺文志》目录中的著作。家族里若有像欧阳修、苏轼这样的士大夫,其所有的著作的名称和简介及名人的评价自然要记入家谱,这同样是光宗耀祖的重要象征。其著作更要放入祠堂,让列祖列宗“观瞻”,让当代及后代子孙引以为傲,这也是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对欧阳修、苏洵编纂的族谱评价很高:“自宋以后,私人修撰的族谱,不用再上交朝廷审阅,但是,假冒名人之后,或将不相干的名人列入族谱,不可胜数。唯独欧阳、苏氏二家之谱,义例谨言,为后世修族谱者广泛取法。”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下),第1144页。

当然,欧阳修所编修的族谱,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问题。宋元之际的著名学者周密即指出该方面的问题:“欧阳询生活于唐初,到黄巢时期,将近三百年,只有五代人;欧阳琮生活于唐朝末年,到宋仁宗时期,近一百四十五年,却有十六代人生活的记录。”(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率先发现此问题的是生活于南宋的欧阳修家族后人欧阳守道。他对此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文忠游宦四方,长期未在老家生活,只在安葬母亲郑氏及两位夫人时,才在老家住了近两个月,因为忙于葬事,也未能顾得上仔细询问家族中了解情况的人,最后又让他的好友吕夏卿来考证。吕夏卿虽然非常博学,但他怎么会详细知道欧阳氏家族的世系呢?”(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欧阳守道的分析,很有道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