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欧阳修1067年 > 第六节 第一高足苏轼(第1页)

第六节 第一高足苏轼(第1页)

第六节第一高足苏轼

苏轼七八岁开始读书时,就听说欧阳修为人处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唐代的韩愈。到十几岁时,他已经很喜欢读欧阳修的诗和散文,渴望有朝一日能亲眼见到欧阳修,甚至晚上梦到了他。超凡脱俗的欧阳修,已经成了少年苏轼心目中的偶像。

苏轼第一次见到欧阳修,却是十五年以后的事了。

仁宗嘉祐二年(1057)正月,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当年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担任试卷点检官的梅尧臣在读了无数份“太学体”的文章,感觉无聊透顶之际,一篇只有六百多字但文风决然不同于“太学体”的文章,让他一口气读完,边读边击节赞叹,读完之后立马递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读后,也为之惊喜,又让其他的考官看,众人也是赞不绝口。欧阳修看文章的风格,像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文章。欧阳修又查看了该考生的其他试卷,写得也很好。考虑到如果是曾巩的卷子,曾巩又是自己的弟子,而且文章中有个词的出处,考官们谁也不知道,不能不说是瑕疵。欧阳修担心判为第一名之后,会被其他考生或他人挑毛病,于是将该考生定为第二名。考卷信息按照程序公开之后,才知道是苏轼的文章。

当时,苏轼在该文中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欧阳修问考官们这个典故的出处,谁也不知道,梅尧臣干脆答以“何须出处”。欧阳修听后说道:“此郎必有所据,只恨吾辈没有见到过。”金榜题名后,苏轼去欧阳修府上谢恩,欧阳修又问起这个典故的出处,苏轼也以“何须出处”作答。(宋)陆游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皋陶是传说中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欧阳修听后,想起梅尧臣那个解释,哈哈大笑。

苏轼和苏辙,“长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见苏轼《梅龙图启》。。这种清新自然的文风,正是欧阳修所热切希望见到的。

不久,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写道:“读苏轼的文章,不知不觉中大汗淋漓,快哉快哉!老夫我看来应该让路,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可喜可喜。”(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九。五十岁的欧阳修,已经准备把苏轼培养成一代文宗。后来苏轼及苏门弟子继承和发展了欧阳修所开创的一代文风。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高度评价欧阳修的贡献。他指出孔子、孟子对华夏文明的开创性贡献。但是,孟子之后,商鞅、韩非之徒,“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厚生。”他们的学说非常简陋,所带来的危害却很大。五百年后,韩愈脱颖而出,唐人把他比作孟子。二百年后,欧阳子诞生,他上承韩愈、孟子、孔子的学说,其学说合乎天道,被称为今世之韩愈,从此之后,“天下士人争先刻苦努力,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苏轼:《六一居士集叙》。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44册)卷一九三一。

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欧阳修病逝于颍州。苏轼知道后,含泪写了祭文和“哭欧公”诗。

苏轼对老师的知遇之恩,可谓终生难忘。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知蔡州(治今河南省汝南县),苏轼要去杭州作通判,行前专程去蔡州看望欧阳修。欧阳修对他说:“西湖僧人惠勤的文章很好,诗更好,他曾经在京师生活二十年,我与他交往比较频繁,庆历三年(1043),他决定回老家杭州生活,我写了四首诗送他。”(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居士集卷二。后三首见同书卷十五。欧阳修一再嘱咐苏轼到杭州后,代他前去看望惠勤。苏轼上任后第三天,就于腊月初八前去西湖北边的孤山看望惠勤,此日恰好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二人抵掌而谈,臧否人物。惠勤说道:“(欧阳)相公,天地间第一等人,余杭人深以他未能来此做官为恨。”次年闰七月,欧阳修去世,苏轼去告诉惠勤,在惠勤的僧舍,二人失声痛哭。

十八年后,苏轼知杭州,惠勤也早已去世,苏轼旧地重游,看到惠勤的僧舍挂着欧阳修和惠勤的画像。苏轼按照欧阳修生前的礼节行弟子礼。惠勤的弟子二仲,领着苏轼来到僧舍之后,指着一处泉水对苏轼说:“此处本来没有泉,相公您来之前数月,泉水突然冒出,水又清又甜,僧人们为之感叹,于是凿岩架石,作为纪念。”二仲又说道:“黄泉之下,惠勤师听说您要来,涌泉相迎,您不会没话说吧?”苏轼听后,想起惠勤对老师欧阳修的评价,于是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四十五册,卷一九八五《六一泉铭并叙》。。

苏轼没有辜负老师欧阳修的栽培和厚望。欧阳修去世后,作为新的文坛领袖,他继续欧阳修开创的文风,培植了秦观、黄庭坚等众多文学大才。南宋高宗朝状元、文学家王十朋在《读苏文》一文中写道:“唐、宋文章,无法比较孰优孰劣,但最著名者,唐之韩、柳,宋之欧、苏。”见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此文作于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可见在南宋初年,时人即已以欧、苏并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