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华盟文章>何须浅碧深红色说的是什么花 > 三(第1页)

三(第1页)

如前文所述,基于“人情”和“血缘”关系,《金枝(全本)》里“一个家庭的两个阶级,城市和乡村的两种阶级”,最终实现了家族所期盼的和解。这也难怪,和解,自然是所有小说的理想结局。当然,曾经积蓄的怨怼与恨意,其消失的过程可能也并没有那么顺遂。这一点恰如作者所说的,“即使后来所谓的理解、放下和宽容,也难免不会有终于雪耻的痛快。这就使原本高尚的情感,变得面目可疑”。更为透彻的心灵剖析,早已体现在邵丽这篇题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创作谈之中:

家族矛盾在“我”这一代持续酝酿,最后达到高潮。以“我”的视角看来,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伤害,经由岁月的蒸馏和记忆的过滤,在心中反复酝酿,早已以一种平稳沉静的方式改变了它们原本的面目。这恰恰才是我最纠结的心理矛盾之所在,很难以简单的悲剧二字来定义。而真正的原谅、诚恳的和解,在作品中却迟迟未到。也许“我”只是想以公开寻求某种公正,而不是真正的原谅和救赎。毕竟认真说来,爱与恨是情感的两个极端,一切贪嗔痴慢疑皆在其中,游离转化变幻万千,一时的亲情冲动就握手言和,难免显得草率。生与死则是生命的两个极端,人生短暂,云烟过眼,时间最是残酷也最是公平。邵丽:《我的父亲母亲——〈金枝〉创作谈》,《收获》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4日。

在此,邵丽其实超越了略显狭隘的家族,在更高的意义上强调个人在时代中的沉浮。“抛却家庭和个人的情感,我觉得唯一不应该遗忘的是个人在时代中的沉浮,那种走投无路的悲怆和艰难,才最值得一大哭。”邵丽:《我的父亲母亲——〈金枝〉创作谈》,《收获》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4日。因此对小说而言,重要的其实不是以亲情的名义去强行和解,一味强调所谓的放下和宽容,而是客观地呈现家族中每一个人的艰难与不易,以共情的方式去理解每一个个体,聆听他们的情感和歌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冲决“我”的渺小和独断。

这便不得不谈到小说的叙事视角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金枝(全本)》对第一人称的选择,并非出于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偏好,而是基于视角的考量。小说以“我”——周语同的口吻展开叙述,从父亲之死开始写起,叙述七十六岁的周启明的去世,由此引出这个家族的复杂面貌。在此,“我”的引入,显然制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观察视角。这一点如研究者所分析的,“这种内聚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28页。。这种“内聚型”视角虽视野有限,但小说强烈的代入感,使其携带的情感亲切动人。这种亲切感之中,显然包含着作者的自我情感投射: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周语同隐约有着邵丽本人的情感痕迹,由此作家得以打开自我倾诉的闸门,获得一次坦诚向内、省思自我的叙事契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被人称为“杜鹃泣血之作”。

然而有趣的是,从小说上部紧接着的第二部分开始,故事跳出了“我”的限制,以穗子为叙事起点回溯六十年前的婚礼,由此开启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依次叙述小说里所涉及的家族各色人物。读者原本以为,小说会以多重第一人称的实验性方式,制造关于家族往事的“罗生门式”的历史之谜。然而,小说并非如此,而是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间或夹杂着与“我”(周语同)感同身受的情感细节,通过叙事的多重聚焦,以多焦点多角度的叙事铺陈,让不同人物在事件细节的反复讲述中彼此照亮,从而打破自我与世界的界限。这不仅让整个历史、让家族的往事更加清晰,这种彼此照见的“互文性”,也是冲决“我”的独断性,促进历史和解的关键环节。

相较于出版于2021年的《金枝》初版本,最近的《金枝(全本)》在叙事的多重聚焦上贯彻得更加彻底。从后者来看,这不仅是版本的不同,而是一个全新的作品。在“全本”中,除了个别字句的改写、扩写与重写(比如几乎将所有的间接引语都改成了直接引语)之外,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于人物聚焦点的显著增加。相较于《金枝》初版本,“全本”在上、下部分之间增加了中部,即以周拴妮、穗子和周庆凡等人物为聚焦点的重要叙事段落。或者更具体地说,补全了之前隐而不彰的以周拴妮为中心的乡村生活部分,而这些,原本是在“我”的叙事视野之外的。事实上,在这一部分中,小说几乎把上部里发生的故事从不同角度重新讲述了一遍。比如,周启明来信打离婚的段落,便从穗子的视角详尽地呈现了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穗子的情感变化更为细致。在整个中部之中,“我”此生最大的对手周拴妮的成长轨迹也体现得更加翔实。这对于占据话语主导地位的“我”的视角,显然构成了一种反拨和挑战。

因此,相对于“我”的独断来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敞开方式,有利于打开家族内部历史的多维空间。因为在《金枝》的初版本中,如邵丽自己所言的,“我”的心灵深处“也未必不是以维护家庭、拒绝闯入者的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和力量”邵丽:《我的父亲母亲——〈金枝〉创作谈》,《收获》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4日。。倘若初版中的“我”还是过分强调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过分“自我”的话,那么随着“全本”中穗子和拴妮子的故事的全面展开,于“我”而言,也更充分地获得了一次人物共情的契机。毕竟,共情的由来恰恰在于对生活侧面的充分展示。充分的展现,进而获得理解与认同,这不正是共情机制所发生的核心环节吗?

比如在这部分中,有一段穗子给死去的莲二婶哭坟的段落,小说在此既是对穗子一生悲苦的同情式的表述,也是对偶然听到的女婿刘复来的情感教育。“倒插门”的刘复来,原本并没放弃通过高考进城,去实践与过往恋人的约定,然而当他无意间偷听到穗子一生的秘密时,他被她曾经的煎熬深深震动了,一时间不禁感慨,自己曾经的那点事,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种由对他者故事的重新获悉而实现的思想转变,恰恰是“我”的叙事无法呈现的隐秘侧面。同样,面对刘复来,更充分的展现出现在周雁来的文章《刘复来》中。这篇借人物之口叙述的段落,某种程度上便是对此前一直被忽略的刘复来的人物聚焦。由此得以交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包括他那不足为外人道的隐忍与不堪,他被扼杀的理想和被斩断的情思。知晓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理解他的艰难与不易,也是为了制造我们与他共情的某种契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最后“我”的释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我”母亲和穗子不过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个人。她们的争与不争,就像白天和黑夜的轮回,就像负阴抱阳的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过是两者的姿态和位置不同而已。而“我”和拴妮子不也是一样吗?“我虚张声势的强大,她无所畏惧的坚韧。她不屈不挠地跋涉,我无可奈何地退让。一个父亲衍生出的两个家庭,高低贵贱,谁胜谁负,最终的成败又有多少意义呢?”邵丽:《金枝(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433页。对啊,谁不是一辈子啊!在那漫长的时间里,被如石磨一般的忧愁沉沉压住?所有的人都在执守自己的妄念,耗尽短暂的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梦到金子,那火苗一样闪闪发光的金子?“金子真的会跑,它活泼泼地跳跃着与我周旋。”邵丽:《金枝(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133页。

消解恨意,实现理解和沟通,肯定个体的价值,最终落实到亲情与爱,这是邵丽执着表达的重点所在。“这世上,人心隔肚皮,每个人都有倒不出的苦水,每个人的腔子里又包藏着多少不肯示人的秘密。”邵丽:《金枝(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307页。亲情和血缘只是一个方面,充分理解之后的共情,才是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更朴素的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小说里的林树苗所说的,“家族的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每一个人,都没辜负这一生”。邵丽:《金枝(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416页。因此在邵丽这里,不仅仅是要跳出“我”的视野,去全面认识家族里的每一个人,从而实现最后的宽容与和解,更重要的是,每一位个体的价值都应该得到最后的肯定,这才是家族和解之外最大的意义所在,而后者不仅仅关乎家族以及狭隘的亲情伦理,更关乎着自我与世界、自我和他者这一更普遍的伦理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金枝(全本)》所论及的和解,就不仅仅涉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宽容和理解,也包含了试图跨越城乡界限,在不同阶级之间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命运感。此外,和解的最大意义在于,从自我出发,去倾听他者的声音,实现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理解,这也是小说超越了家族叙事局限的重要意义所在。是的,正是这样,小说里的人物,“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